中國書法不但串起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蹤跡,而且也串起了每個中國人的文化情感心路。這樣一條綿長的長河,如何探尋它的源頭,如何站在彼岸欣賞河流經過的每一處優美景象,瞭解背後的動人故事,無疑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。正如涉足勝境的遊客,固然可以憑着自己的觀察,感知自然的原生態魅力,但是,倘若身邊有一個稔熟的導遊,領着你漸入佳境,俯察品類之盛,則你的遊目騁懷之情,足可以極視聽之娛,信可樂也。這種引領的工作,既美妙而又神聖,當然,也是異常艱苦的。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《琢墨:中國書法經典鑑賞》 (以下簡稱《琢墨》 )一書的兩位作者,為弘揚書法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。
《琢墨》循着書法史脈絡而撰寫,從甲骨文起一直寫到晚清,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碑帖、名作和代表性人物,基本上都“一網打盡”了。該書作者之一唐之鳴,浸淫書法藝術之道逾40年,又有在大學講授書法藝術課程30多年的切身體會,從理論到實踐創作經驗,既深厚又寬廣。他早年師從著名書畫篆刻家吳頤人先生,習金文、治古印、作書法、刻茶壺。他的書法以漢魏晉唐為宗;篆刻立足秦漢,旁涉明清諸家;紫砂刻壺的刀法挺勁,深得文人壺精髓。他的藝術旨趣崇尚“清、正、樸、雅” ,力求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突破,創造新意。豐富的涵養和切身的體會,使得該書的文字敍述顯得專業而又殷實,不尚空談虛設。分析歷代名作從書作的技術層面着手,深入到書寫細節,再到書寫心理以及觀者的欣賞感受視角,皆能言之有物,又文情並茂。
在通篇文字的敍述上,既保持了專業的高度學術性,又注重了文學性的刻畫,令人讀來情景交融,狀物抒懷。如第五章“明代書法”中,描寫黃道周的風骨、傅山的狂狷篇章,猶如一篇篇優美的散文,讀之令人蕩氣迴腸。先秦書法向來龐雜而又無序,但它開啓了中國書法從結構空間到書寫筆法的濫觴,作者能去蕪存菁,把它們放置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,該書開篇從西周的井田制度論述到書法的法度規範建立,令人耳目一新,又合乎歷史事實。在風格審美中不單就字論字,而是結合地域、文化和民族風俗生活形態,完美地闡述了“風格即人格”這一命題,諸如此類的亮點和新穎的視角,形成了此書的第一特色。
該書的另一位作者吳啓雷,目下是一名國學、歷史老師,尤精中國古代美術史,也擅長書畫,出版著作多部。大學求學期間,吳啓雷曾是唐之鳴的學生,學習書法、篆刻, 30年後師徒一如往昔,保持着高度的默契。由於他大學讀的是歷史專業,所以在成書過程中,充分發揮其自身特長,以史為鑑,敍述了歷代書家背後壯闊的歷史社會背景,尤其在他熟悉的唐宋部分,做到文史結合,也為文章的閲讀增添了不少樂趣,使該書在專業書法鑑賞背景下拓展了歷史視野,也滿足了不同年齡層次讀者的關注點,從而使該書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。
除了歷代名作名家鑑賞之外,該書還特地用了一個章節來談書法文化的方方面面。這樣的想法也是本着“以讀者至上”的心願,使讀者在日後品鑑乃至收藏書畫作品的過程中,瞭解學習到更多的專業知識。
誠然,該書的最大特色莫過於圖文並茂──紅花綠葉各顯春。全書逾32萬字,配有近400幅圖片,作者不惜佔用版面,每段文字下都配有清晰而又高質量的版圖,有的還進行了局部放大處理。為使觀者對名作有完整的解讀,很多手卷都是整篇顯示。這樣,可以確保在鑑賞過程中更加生動、真實。所有名作的存世情況都作了極為詳盡的出處介紹,包括藏家分佈背景。當然,由於受到版面的限制,任何一本書也難以達到窮盡,書中不得不忍痛割愛個別書法家和名作,這也可算作該書的白璧微瑕之處。但筆者相信,這部言而有物之作的問世,定會給當今重拾文化自信的中國人呈現一道文化大餐。